一条撞衫的照片,让无数的穷丫头们心碎!
01
近日,一幅图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。
两个穿着相同服装的女生,在学校的操场上合照。
初看上去没什么特殊之处,但如果认真比较,还是能察觉到一些细微的不同。
左侧的女孩显得更为自信和洒脱,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一种优雅从容的味道。
而右侧的女孩,则是一脸的笑容,不过她的姿势有些僵硬,眼睛里也有一丝不安。
不对啊,同样穿着打扮,同样年轻漂亮,为什么两个人的气息差距如此之大?
点开留言,卧|槽,这些人居然都注意到了。
“有钱的义女,穷的义女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
“左侧这位明显是富养出来的,这种气场可做不得假。”
“右侧的女孩也不错,不过有钱人和穷人人的区别就很大了。”
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,你会注意到,在你的周围,有不少“富养”的女生,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。
她们自信,阳光,大气,无论在什么地方,她们似乎都能成为最耀眼的存在。
就像前段时间,在网络上爆红的《富贵人家的人生》。
家境优越的姑娘们,即便是最普通的 T恤衫和牛仔裤,都会让她们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。
她们很开朗,很健谈,和谁都能说上话,一点都不拘束。
真是应了那句“人靠衣装”的话。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失效?
还有就是,不少“富养女”,在直播的时候,都会显得特别的自然。
他们的目光坚毅,神情轻松,就像是掌控了整个世界一样。
而某些“穷养”成长起来的女生,在面对摄像头的时候,总会带着几分局促与不安。
不是下意识地避开摄像头,就是面部肌肉绷紧,连微笑都显得有些牵强。
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,不少人都在思考,“富养”与“穷养”到底有什么区别。与表面上的对比相比,他们发现了心灵上的巨大差距。
也不知道“富养女”的这种发自内心的信心到底来自于何处?
“穷养”中成长起来的少女,到底要怎样去填补这个鸿沟呢?
但“穷养女”和“富养女”,真的只是金钱的问题么?这一切,都折射出了一种“病态”:
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,而忽视了心灵的滋润,这就造成了许多子女在物质上是“富”了,但心灵上还是“穷”的。
02
比如前段时间,有位博客作者在论坛上晒出了自己的个人经验。
她虽然出身贫困,但在学习方面,她的父母从来没有吝惜过。
父母为了让她能上最好的大学,学到更多的艺术。
不过,这位作者也意识到,即便她和其他“富养女”穿着相同,受过同样的教育,但她骨子里还是会有一种自卑。
这下子,下面的留言立刻就爆炸了,每个人都说自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:
“我年轻的时候,没钱的时候,看见别人换新的,就很嫉妒。”
“贫穷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小孩,都会下意识地在乎他人的看法。”
“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劣根性啊。”
看到了吗?被“穷养”的子女,虽然在物质上可以获得极大的享受,但心灵上的缺憾是难以填补的。
都说“寒门出不了孩子”,如今却是“穷养”的影子,这辈子都不会忘记。
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:“钱能买来品牌,但是不能买到性格。”
“富养”的重点,不是金钱上的金钱,而是对子女的爱、尊重和自信。
相比之下,“富养”的少女们,在享受着优渥的生活环境的同时,也有着一颗坚强的心灵。
前些日子,有一则消息闹得沸沸扬扬。
她是一个在世界各地上学,能说好几种外语,能演奏多种乐器,还能在世界各地参赛的人。
不过,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沾沾自喜,相反,她变得越发的谦卑,对待人也变得特别诚恳。
这一幕,让不少网民惊叹不已,佩服不已:
“不愧是富家千金!”
“这是一种物质上的财富,也是一种享受。”
“所谓的富养,就是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强而温暖的人。”
这是嫉妒什么?嫉妒的不仅仅是这个女人的出色,还有她从骨子里透着的那份自信与光彩。
可能是因为“富养”就有好处吧,这个女生的消息一发出去,立刻就有不少父母开始“效仿”起来。
他们都说要“富养”自己的子女,让他们有一个好的起点。
因此,各种兴趣班、补习班、游学团体纷纷涌现,父母也乐于给自己的子女报名。
似乎“富养女”、“富养儿”,都是花钱就能教出来的。
仿佛在说:“终于有机会教孩子了,让我玩玩吧。”
同时,一群人也纷纷鼓掌:“你看,你这个富家子弟,怎么能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相比?”
有什么好骄傲的?或许,这位姑娘的出色是值得羡慕的,但是,她是否就是被“富养”而变得出色呢?不是说好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,因材施教么?
而那些以“富养”为借口,疯狂压榨自己的子女的父母,居然还能得到你的大力推崇和宣传?
这么盲目地追求“富养”,未免也太夸张了吧?
04
在看到“富养”和“穷养”的时候,我们好像已经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教育是怎么回事。
看到一个很朴素的分享,说的是一个小女生,她说她被“穷养”却幸福的童年。
尽管家庭并不富裕,但他们对她的关爱,对她来说,都是值得的。
他们会在原野上跑来跑去,在星星下歌唱,在生命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。
尽管没有贵重的玩具,也没有花哨的服装,但是这个小女孩度过了一个幸福而丰富的童年。
下面的留言中,不少人都说自己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,纷纷把自己小时候“穷开心”的那一幕发了出来。
我想起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名言:
“教学的精髓,在于启发,在于激发,而非填鸭式。”
这些知道如何教导孩子的家长,是不是更应该向他们学习,尊重他们呢?
不然,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个更加多元、更加包容的教育理念,抛弃过去的“富养”和“穷养”。不去盲目地比较,也不去妄自菲薄,去仰望。
“富养”和“穷养”,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。每一个小孩都是独特的,最好的就是最好的。
要坚信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会变得更加理智、更加成熟,并能为自己的子女寻找一条最佳的道路。
#撞衫#
